白袍叙事VOL.3|陳學軍:杏林春暖,一個鄉村醫生的仁心五十年

文章來源:本站

發布時間:2025.04.02

作者:

分享:


1.jpg

1973年寒冬,湖南攸縣被麻疹疫情撕開一道血口。疫苗尚未普及的深山裏,高燒驚厥的孩童、絕望哭嚎的母親擠滿泥牆診所,縣醫院傳來噩耗:"死亡率超30%,我們支援不過來。"29歲的陳學軍攥着泛黃醫書,手電筒光暈裏浮動着師傅臨終前的話:"行醫是行善積德,見死不救要損陰鸷的。"

 

4.png

 

五十年後,72歲的陳學軍仍端坐在陳家診所。發黃的中醫手劄邊摞着兒子陳企斌的西醫診療手冊,當年那個用中藥把麻疹死亡率壓到1%的赤腳醫生,如今鬓發如雪,卻仍堅持每天接診——從新生兒黃疸到疑難雜症,診室裏終日氤氲着艾草香與消毒水氣息交織的奇異芬芳。

 

開方.jpg 

 

 

"師父說治病就是積福報。"陳老撫摩着藏在衣櫃深處的嘉獎狀,那是1973年縣裏頒發的,紙角卷曲如枯葉靜靜躺在診所檔案櫃底層,卻藏着五百多個家庭的晨曦。

 

看診3.jpg 

 

 

"爸從不說當年多難,直到我在雲醫療的醫生社區看見1973年的麻疹防治指南。"陳企斌眼眶泛紅。這位曾赴北大、湘雅進修的西醫,最震撼的卻是父親發黃的筆記:暴雨夜蹚着泥石流出診,煤油燈下用竹片替代壓舌闆,在缺醫少藥的年代硬生生辟出條生路。

 

 徽信圖片_20250324134352.jpg

 

5.png

然而,時代的浪潮滾滾向前,傳統醫術的傳承困境與現代醫療的技藝壁壘,如冰冷的巨石,橫亘在陳家診所前行的道路上。陳企斌望着堆積如山的中藥飲片,眼中滿是無奈:“患者更信任三甲醫院的慢病管理系統,我們連病理影像都要跑縣裏上傳,更别說請專家會診。” 傳統醫術的傳承困境與現代醫療的技藝壁壘,在陳家診所交織成一道刺眼的裂痕。

 看診2.jpg

 

直到遇見好醫生雲醫療,這場跨越半世紀的堅守終于迎來轉機。劉女士是從老鄉和病友們的口中,得知了陳學軍診所。她的外婆身患疾病,久治不愈。劉女士心中始終懷揣着一絲希望,堅信隻要不放棄,就一定能找到治愈外婆的辦法。于是,她帶着外婆抵達了陳家診所。陳老憑借深厚的中醫辨證功底,巧妙運用好醫生雲醫療的特色療法,爲劉女士的外婆精心醫治。

 

服藥之後,劉女士的母親和舅舅一整晚都守在床邊,未曾合眼。他們滿心擔憂,害怕外婆突然離世,自己卻不能第一時間見上最後一面。然而,奇迹在第二天早晨降臨了。劉女士的外婆突然睜開了眼睛,虛弱卻又清晰地表達出自己還想吃飯。此後,她的身體狀況逐漸好轉,直至如今,依然健康地生活着。

 

房地産政策信息報紙風長圖海報.png

 

晨光中的陳家診所飄着兩縷藥香:一縷來自陳老守着陶罐熬制的透疹湯,另一縷源自兒子電腦上跳動的好醫生雲醫療特色療法電子處方,這跨越時空的藥香,見證着傳統醫學在雲端的重生,更诠釋着好醫生雲醫療的使命 —— 全面賦能基層醫療,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,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三級醫院水平的醫療效勞和商品。

 

抓藥兼封面.jpg徽信圖片_20250324134408.jpg 

 

 

如今,陳家診所的中藥櫃多了幾分"科技味",在診室外,患者們排起了長隊,他們中有很多是慢性病患者。一位患有高血壓的老人說:“以前我得去縣裏的大醫院看病,現在陳醫生用雲醫療特色療法,中藥調理配合飲食指導,血壓穩穩當當。”

 

【陳學軍醫生觀點】

"我常和兒子講,行醫就像熬透疹湯——方子傳了五代人,可火候總要随時代變。當年我背着藥箱蹚冰河,月亮就是我們的無影燈;如今治病救人,更要懂得借新火、用新柴。看着那些過去要翻三天山路去省城看病的鄉親,現在坐在診所裏就能得到好方子、好療法,我這心裏頭就跟當年第一次用上疫苗一樣踏實。

 

【好醫生雲醫療觀點】

真正的醫療革命不在手術刀的鋒芒,而在讓優質資源流淌到每寸土地;科技的溫度不在于取代傳統,而在于讓千年仁心突破時空結界,如江河般潤澤每寸土地。好醫生雲醫療,永遠與堅持者同行,守護每一盞人間的燈火長明。

 


掃描關注徽信公衆号

全面賦能基層醫療,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,
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三級醫院水平的醫療效勞和商品

川公網安備51010502015017